Search

誰排外 x 排誰外 ?

自從上一篇文章 政治 x 人民的心聲 出爐後,收到許多...

  • Share this:

誰排外 x 排誰外 ?

自從上一篇文章 政治 x 人民的心聲 出爐後,收到許多回應和訊息。政治和種族是個很複雜的話題,因此將由這篇文章繼續延伸,現今德國社會的問題。

歧視 什麼是歧視?

在德國的外國人分為五種:
1. 二戰後的大批移民:俄羅斯、越南、泰國、土耳其
2. 歐盟區的工作者:若非高知識技術工作,通常為勞力工作
3. 第三國人士:歐盟外的工作者、配偶
4. 難民:非工作原因來到德國者
5. 各國學生

1. 二戰後的移民:由於戰後重建,迫使政府增加勞動人口移入,例如土耳其、義大利、西班牙、希臘、越南、波蘭、匈牙利;同時也開始收納了蘇聯、東歐、南歐的政治難民,這些人成為這百年內最早的一批外國移民,他們也成為了不流有德國血統、卻受到德國文化影響的德國人。依據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2016 年,德國境內的 8240 萬人口中,有移民背景的佔了 22.5%,而移民背景佔比前三高的國家依序為土耳其(15.1%)、波蘭(10.1%)和俄羅斯(6.6)。

2. 歐盟區的工作者:這一區塊的歐盟民眾,若屬於高知識和技術份子,基本上保留自己的國籍,在德以高收入工作為主。勞工階級,多數是歐盟較窮的國家,來到德國做辛苦的粗工,為了是能寄錢回家,一年回家見家人一次。多數來自克羅埃西亞、波蘭、羅馬尼亞。他們做清潔夫、道路修補、餐廳,德國人一點也不討厭他們,若沒有這些人的存在,德國最低階的工作是沒有人會去做的。他們也多半保留自己的國籍。

3. 第三國人士:除了因配偶來到德國,多為工作者,多以簽證留在德國,換國籍者,也多半有穩定工作和收入,非中下階層。

4. 難民:難民有分政治難民、戰爭難民、經濟難民。難民簽證是給有生命危險,逃難的人使用。難民當然也有權利申請工作簽證,像一般第三國人士的簽證申請管道,然而就沒有衣食住宿補助、也不可以將全家人都申請過來、一定要有工作收入。

然而近十年來的難民政策,讓更多阿拉伯、北非地區的人民願意以生命相脅遠道而來,多數更為經濟難民。

什麼叫做經濟難民?
經濟難民就是以自己出生國經濟困難為題,進行移民。然而不公平的是,對於在歐洲拿工作簽證的外國人,我們不也都算是經濟難民嗎?(笑)

什麼叫做不公平?
不公平便是,同樣為了未來而來到德國的外國人,卻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甚至有優惠措施。對於收入較高的知識性和技術性外國人也許不會對於難民政策有所抱怨,然而勞工階級、失業國民,以及低收入家庭,則是影響很大,更不要說德國的Sozialwohnung(如國宅)都要排隊了,怎麼會支持政府再多蓋難民屋?

現在我們能從上述的人口組成中,慢慢看出德國排外的端倪:

誰排外?排誰外?

1. 這些22.5%有移民背景的人,加上中低收入戶、失業人士,不滿不用工作的難民、還可以每天領補助、把全家人都申請成難民帶過來、連房租都不用付。

2. 德國的年輕人更是不滿,外國人不斷把工作機會搶走(像藍卡簽證),更是不滿自己微薄的薪水被扣上高額的税給難民支出,誰來付這些年輕人未來的退休金?

3. 外籍移工的小孩,因為家庭影響,多半進入Realschule、Hauptschule、技能性的職業學校,並非Gymnasium、Hochschule。在德國人眼裡,這種水準不高、咆哮喧嘩的習慣,更讓德國人試著隔離過濾,所以在找房時,許多城市的區域甚至演變成外國人區。

4. 有錢人怕的是危險,社會階層不高的人則是害怕失去工作、嫉妒他們沒有的補助。

這些排外的思維,並不代表不喜歡或是反對整個群體,而是人們習慣不花時間思考,他們是為什麼不喜歡,還有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夠好、是不是自己還要再更努力?怪別人都比較簡單,怪自己都比較不容易。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只能把自己的部分做好,期待有一天有政府或是外力支持,讓不同背景的人們能對另一方減少偏見、增加包容。歧視、種族、移民這些字詞,就像一個炒新聞的話題,增加討論度、增加人們辯論的機會,然而最後一定是兩敗俱傷。

就像我們有發言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不喜歡的權利,無論任何人選擇任何政治傾向,一定有他們的苦衷與需求,我們有權利尊重,也有權利不贊成。

就算全世界都不喜歡你,你還是有活著的權利。

#種族歧視 #移民 #德國 #排外 #政治 #外國人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一個人,不代表身邊都沒有人陪伴,一個人的故事,是與自己的相處故事。
View all posts